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家具摆设正文

中国家具发展还在路上 家具与服装的一些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7-05 浏览次数:85
  家具业的“乱象”
  
  2010年的家具业似乎比往年更加繁荣了,展会一个接着一个开、基地一个接着一个建、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搞,无比鲜亮的家具业,衬托出一个活生生的家具“乱世”,设计互相抄袭、技工断档短缺、人才四处乱窜、行业技术自立为王、市场营销胡乱吹嘘、品牌包装形似神离等等。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英雄辈出的家具业自然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更加无比鲜亮的行业品牌,当然,这中间也不乏具有品牌意义的实质家具代表;但我们坐下来如数家珍、自然地给家具品牌列个位,不难发现带给我们更深感觉的是一个个家具品牌的意义无非是裹着糖衣炮弹的绚丽彩衣罢了;然而,就这样的状态,还有人能够找到自我良好的感觉。我不敢说,个人对家具业的言论有多么深刻的认识,但我确信这些现象在家具业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演绎“自我”的精彩。面对这样的状态,我还要说家具业的今天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乱世”的洗礼。就此,我们来研究一下同为传统制造业的服装业,了解一下传统行业的事物发展规律。
  
  服装业发展:产品需求→品牌需求→品位需求→人文需求
  
  提到服装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第一:一是世界第一的“服装制造大国”,第二是世界第一的“服装出口大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服装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服装相关的配套产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服装业远远落后它的上游产业-纺织业。当时服装业有四个特点:产业地位地;产品形象登不上“大雅”之堂;产业链恐慌;产业形象为老太太戴着老花镜就能干的低能面孔;上世纪80年代初,服装以上海的大华、海螺衬衣,北京天坛衬衣等等国营产品为主导;同时,国内出现了一批贩运服装的人,人称“倒爷”,促使了服装的发展,但由于审美心理、消费心理都非常不成熟,出现了盲目从众的现象。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合资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和民营企业的诞生刺激了中国服装业工艺技术的大大提升,同时催生了中国服装教育、时尚传媒和相关配套行业,之后在逐渐进入中国的国外品牌、设计师的影响下,国内的服装行业开始关注和国际服装界的全面交流合作。
  
  1992年邓小平南巡为服装品牌的成长提供了土壤,也为中国服装业的高速发展加上了推进器。服装品牌的诞生原因有:1。大量服装企业出现在优势明显的地域,形成了地域优势和一定阶段的信息沟通。2。走在前面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特区,借助长期适应外贸出口和对外加工需要,拥有了优秀管理工艺等技术水平和加工设备水平;3。国内外交流窗口服装地域为服装企业提供了国际服装款式、色彩、面料及国际服装市场的变化动态,把握世界潮流并具有较强产品创新能力的优势;4。在经历了小成本投资、依赖廉价劳力获得原始积累的阶段后,为了谋求更大的产品附加值和服装企业发展空间,人们发现同样是服装为什么打个勾的服装赚的就比我们多?于是他们的视野开始由生产转向市场经营,开始揣摩国外的服装运营模式。
  
  服装业的品牌出现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杉杉”斥巨资聘请境外公司率先引入CI系统作为标志,开启了国内服装企业品牌认知之旅。具备一点能力的服装企业也开始搞个标志设计、搞形象工程,在后期的经营中,不少企业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突然发现一个国外服装品牌,在巴黎做设计,在米兰购买面料,在中国或者印度做加工,在日本或美国销售,综合利用国际信息和资源的模式,让国内的服装企业开始思考市场模式、品牌、管理、创新……。这时,服装类专业媒体的大量出现、服装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服装专业市场的兴起、服装设计大赛和模特大赛的举办、国际大品牌的抢滩、品牌经营管理理论的丰富、营销模式和零售终端的变革、消费意识形态的变化、国际交流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等等都是影响这一时期国内服装产业高速发展的客观因素。中国加入WTO,促使服装产业开始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此同时,国家政策倡导的服装设计师职业地位与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国内服装品牌开始注重设计、重视设计人才、寻求品牌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竞争,从而推动了服装品牌完成了从“产品需求”到“品牌需求”,到“品位需求”,再到“人文需求”的定位转变;20世纪90年代也是中国服装品牌崛起和发展的十年,现在成为各服装产业集群中坚力量的品牌,很多是经历了由生产加工得到的技术提升走向产品核心设计研发,再向市场品牌运营的总结思考,同样也是由产品竞争走向品牌竞争的胜利者。服装品牌经营又从貌似神离,逐渐向关乎品牌生命的文化内涵、产品品质、技术含量、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等深层次、本质性的东西迈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服装企业自身进行了严格的细分化和职业的专业化,以错位竞争和职业优化来谋求发展更专业的服装空间。
  
  服装业与家具业的共性与特性
  
  服装业与家具业同属传统制造业,服装为流通性生活必需品,家具为非流通性生活必需品。既然是传统制造业,那就要把基础夯实,加大品质水平和提升家具工艺技术创新是家具企业品牌之路的第一步。中国服装业是建立在国外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加上国内“三来一补”形式长达20年国外技术要求的历练和自身发展的摸索,服装工艺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国际服装标准和中国服装技术政策的相应建立,“倒爷”蜕变的服装民营企业身儒目睹形成了服装业工艺进步和品质升级。家具的工艺技术与服装相比,对产品品质的品牌规划就更为重要。一个装饰豪华的店门尽是些问题产品,谈何品牌,谈何品牌竞争。然而,大部分的家具人潜在心理就还是为自己品质辩解,更有家具老板一边说自己家具品质出现的问题理所当然、振振有词,一边说我们是品牌,我们的品牌怎么怎么好。
  
  随着社会消费能力和知识结构的不断提升,家具消费也从“产品需求”转化为“品位需求”和“人为需求”,注重产品的造型与舒适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注重产品研发是家具企业品牌之路的首要因素。目前,家具原创设计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提升家具产品设计水平前提是培养产品设计师的能力。服装业在发展的前期是政府部门强调产品设计师的作用和地位,后期是国外设计师和时尚媒体的影响,通过时装发布会、设计联盟、媒体宣导,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服装设计师的作用。在产品创作上,借鉴和模仿是企业在寻找自我确定品牌特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服装和家具行业产品设计细分尤为突出,家具企业在产品设计上往往出现自己设计的在市场又不好销售,还不如直接去市场选择易销的更快捷,
  
  这就要求我们企业在设计师临摹的过程中,给与切合企业状况和工艺要求的引导,侧重设计师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培养。设计师的地位除了企业培育之外,媒体和政策的关注也是必要的,在家具业的很多政策更多注重行业效益,家具媒体更似家具财经,每天盲目鼓吹企业乱投资、乱营销之外,产品设计引导倒成了不可公开的秘密。
  
  还在路上的中国家具产业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产品附加值的总称,是一个企业及其产品的综合体,它涵盖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管理、市场定位、营销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特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服装业绝大部分都不具备作为现代品牌所必须的条件,品牌意识仅仅是处于简单卖“商标”和似乎很流行的CI的表面功夫。直白的说,在消费者心理家具业没有什么品牌可言,家具品牌无非是搞个VI设计、产品与形象风马牛不相及的展厅、搞几个环保证书、在媒体上做做广告,再不然跑到广东参个展,出来之后,就说我们是品牌了。纵深品牌多元化和特征建设是家具品牌之路必需考虑的一个因素。家具企业寻找自己的特征,拓展自己的品牌文化内涵,当然,没有必要其模仿大企业的运作,比方说企业文化、家具内涵、营销服务等,挑几个自己合适的先干起来,然后反思总结,不断反思总结,提炼出真正自己“形”与“神”的一套东西,做好企业长期战略与短期战略的品牌经营。就像中国企业搞ISO认证一样,大部分企业都有ISO证书,但真正能做到ISO标准的有几个呢?靠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设计一个漂亮的标志、开发几款新颖产品包打天下的时代将一去不返。品牌竞争将更进一步展现在企业深层次的内功。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核心竞争力。
  
  服装业的昨天,是家具业的今天,家具业的许多问题正在重蹈覆辙服装业的问题,服装产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产业细分,包括服装产业链、设计文化、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资源、物流运输、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广告媒体等内容,已经形成生产“轻便式加工”、“职业化经销商”等产业细化的职业工作。在这个发展时段,家具行业还存在不应该有的现象和独特的问题,比方说:家具木工技术人才年龄断档、行业技术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缓慢、企业管理人才困乏、企业领导人战略缺失、人才心神不定四处跳槽却不注重自我修炼、品牌认识与理解存在竞争差异等等,梁启超一句话说的好: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一个企业要强大,缺少不了强大的员工,一个行业要强大,同样缺少不了强大的企业,然而,家具业或家具企业欲取得服装业的优秀还需要很多的路要走,中国家具业的发展还在路上,中国家具产业还在路上。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